文化产业:为振兴路上的乡村留住乡愁
文化浓厚的古村落,精工巧琢的非遗工艺,客朋满座的实景演出,火遍网络的乡村民宿……文化产业,让乡村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成为承载人们乡恋乡愁的精神家园。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优秀的民俗和乡土文化,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村庄的风貌,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项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举措。面对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人才资金缺乏、市场信息闭塞等短板,未来,如何发掘本土资源优势,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
城乡互促 推动人才等资源要素投入乡村发展
群山苍翠、溪流飞瀑,在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村落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古韵十足的古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来自北京中规院的乡村规划师刘琳在这里已经扎根了三年多,见证了村里风貌的变化。
“万涧村自古有重视读书的风气,有戏花灯、唱黄梅戏的传统,这些是其自身的文化根基所在。”刘琳说。在这里,刘琳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将旧造纸工坊改造成为图书馆,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村民们从以前“宅家不出”的状态变得乐于交流,有了创作诗歌、参与家乡规划建设的热情。在刘琳看来,观念的转变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我们会带北京的孩子来这里交流,村里有传统手艺的爷爷奶奶向孩子们展示造纸技艺,一起制作花灯,既有传统文化传承,也将时尚现代的理念带进了村里。”
乡村规划师、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近些年,各地探索了一系列吸引和聚集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的制度,这些人才将城市的科技、信息、创意、市场、金融等资源带进了乡村。
“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往往是城市聚集性资源,乡村发展文化产业,仅靠自身的力量还不够,需要加强城乡资源对接,参照大众消费需求,激活乡村文化要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说。
《意见》提出“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指导思想,并提出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等政策举措。
从目前的实践看,企业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的模式有不少成功典型。贵州丹寨的万达小镇,将苗族的蜡染、刺绣等非遗技艺与旅游融合,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阿里巴巴的乡村特派员,带领四川凉山的绣娘走出大山,通过电商和时尚培训,将传统彝绣技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社会组织、高校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和访问学者开展乡创行动,搭建智库平台、培养文创人才,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推动引导社会资金在四川宣汉建设白马花田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志愿者们通过主题墙绘、景观营造、IP开发等方式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研发系列文创产品。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与江西景德镇浮梁县合作,派出乡创特派员,基于当地瓷源茶乡、山水田园的文化和生态优势,推动“艺术在浮梁”项目落地;在港口村打造锦泰文化营地,开展茶叶、瓷烧、创作、手工艺制作以及农家体验、户外拓展训练等活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建议,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认养事业制,采取“公益+商业”的模式,通过税收和资金优惠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弹性,发挥城市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返乡企业家的故乡情感,吸引城市企业投资乡土。建立市县级乡创学院,培养文产特派员和乡创营造师,启动新村民宜居创业计划,开展“一村一员”“一村一师”行动。
产业融合 为乡村农产品提供文化附加值
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美丽的“萤火虫经济”火了。夜幕中的点点星海,漫山遍野的飞舞流萤,如梦似幻的场景让人们流连忘返。去年春天,青神县举办首届萤火虫节,3个月吸引9万多名游客,为当地创收9000多万元。
在四川乐山,一家农业企业投入2000多万元养殖了二三十万只萤火虫,建设度假基地,打造萤火虫酒店;都江堰采用“稻虫共生”模式,将昆虫养殖、水稻种植、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一些地方地处偏远,但生态环境良好,通过养萤火虫吸引游客来发展乡村夜间旅游,促进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峨眉山昆虫研究中心主任曹成全说。
- 上一篇:上一篇:上海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
- 下一篇:下一篇:陕西:将用5年创建100个“司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