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预制菜瞄准“好吃难做” “差异化”是“法宝”
广东要“吃下”万亿元的预制菜市场。3月底,广东发布《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把预制菜作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大省、餐饮大省,广东为什么对预制菜情有独钟?在预制菜产业这条万亿元赛道中,惯饮“头啖汤”的粤企该如何发力?广东预制菜如何助力“食在广东”再出发,走向全国全世界?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解码广东预制菜”系列报道,记者走访一线市场和企业,采访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探讨如何烹好广东预制菜这道大餐。
策划:林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图/由受访者提供
烹饪小白不会做菜?下班累了不想动手?外出吃饭发现无法堂食?三个字就可以搞定——“预制菜”。
在家加热一下,轻轻松松就能吃上花胶鸡、佛跳墙,无怪乎预制菜近年迅速爆红。这其中,广东人无疑是有口福的,因为广东不仅在全国率先组织化、系统化发展预制菜产业,掌握了核心技术,还将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与广东资源优势、消费习惯以及餐饮业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行业专家认为,“好吃难做”的预制菜是粤企发展的突破口,未来也将不断朝细分化方向发展。
风口:发力预制菜市场 企业转型升级忙
下午4点半,广州女孩胡灵如往常一般,打开生鲜电商App,精选两三道预制菜放入购物车,预约晚上7点左右送到家中,这个时间她正好回到家,收货后进行加工处理,大约20来分钟就可以开饭。对于像胡灵这类忙碌的上班族而言,预制菜帮了她大忙,让她与先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吃上热腾腾的住家饭菜。“现在各大电商平台都上架了大量预制菜,选择十分丰富。即使一周7天都买,也不会重复。”胡灵告诉记者。本轮疫情期间,她比往常入手了更多预制菜,“冰箱里塞得满满的,以备不时之需”。
实际上,对于业界而言,预制菜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它出现在B端市场已数十年了。面向C端消费端蓬勃发展,是疫情发生后的事。毋庸置疑,今日的C端预制菜已然站到风口上。近年,潮汕卤味食品头部品牌物只卤鹅集团孵化出以潮汕风味为细分品类的预制菜品牌“物满鲜”,其品牌负责人张元铭告诉记者,早期受疫情影响而尝试预制菜,开辟出另一业务增长极,如今,他们是“两条腿走路”,C端预制菜月销售额达到300万元,这个数额还在持续攀升中。无疑,发力预制菜市场成为餐饮行业转型升级的出路与方向。
中国水产加工业龙头企业国联水产近年大力拓展预制菜,副总裁赵红梅说,这是社会背景驱动、产业变革驱动和企业内部变革驱动的必然结果。预制菜头部企业恒兴集团近年“六鱼两虾”开发出200多款水产预制菜品,预制菜产能达3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
不仅各大食品企业、餐饮企业相继加入,就连生鲜平台也跑步挤入这条赛道。记者了解到,盒马应季销售的预制菜,冷冻类叠加冷藏类一共有350个SKU(最小存货单位),覆盖了用户家庭聚餐、朋友聚餐、时令节气等用餐场景需求,有7成商品为其自主开发。盒马工坊广州区域负责人林可说,他们看好消费端的预制菜发展前景。“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这两年消费者提升了对预制菜的认知度,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体验预制菜。同时,还有大部分消费者想要自己做饭,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买菜、洗菜、切菜、配菜,所以更愿意尝试已经搭配好的预制菜。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更倾向于用预制菜来解决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的问题。”另一生鲜平台叮咚买菜的预制菜在2021年也取得不错成绩,广东区域预制菜销售额突破2亿元,广州区域预制菜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广州区域预制菜SKU超320个。
在2022年元旦、春节“双节”期间广东预制菜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成为年夜饭最火菜式之一,助力相关产品种养农户增收增幅高达50%。
优势:产业链完整 广东发展预制菜底气足
广东在预制菜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其中既有先天优势,又有后天引导和努力。
赵红梅分析,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向来以先行先试为外界称道,有“敢吃螃蟹”的创新勇气。以大湾区为核心,这里聚集大量消费力强大的人群,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加之广州城市生活节奏快,发展预制菜具有良好土壤;广东具有特色农业优势,作为海洋大省,广东在水产产业发展方面具备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企业积累和创新力比较强。丰富的农副产品为预制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材,这是上游的优势;作为餐饮大省,广东有粤菜品牌优势,集聚了大量优秀的粤菜师傅,他们能为菜品研发出谋献策;广东是经济大省,营商环境强,各种商业形态发展充分,物流运输发达,盒马、天猫、京东等终端渠道强,有利于推进预制菜打通最后一公里。
- 上一篇:上一篇:海南自由贸易港-东盟智库联盟正式成立
- 下一篇:下一篇:广东预制菜瞄准“好吃难做” “差异化”是“法宝”